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散文随笔  >> 正文

行走南区之北台篇

作者:罗祥     发布时间:2015-08-05

 

                      联合二支部  罗祥(笔名:

 

15年前,涅君初到中山。每每听闻“北台”总混淆成“台北”,又把“杨仙逸”与“孙逸仙”归为一人,莫名平添“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感。数年后,参与编纂《南区志》时,四下打捞北台村史族谱,才惶惶然拎清——此“北台”非彼“台北”,而“仙逸”真为“逸仙”而改。
  和中山大多数村庄一样,“北台牌坊”材料扎实,颜色鲜艳,“北
蓝天扬士气,台临绿水睦民风”两行黄色行楷,深嵌于褐色石柱之间,飞檐绿瓦间洋溢着改革开放后得风气之先的优越感。可惜时尚有余,韵味尽失。从牌坊下穿行而过,著昆大街两旁村居民宅栉比鳞次,在古朴侨房门口那些口操佶屈聱牙白话、还算友善的老太太之后,一个隐约的北台宗族社会逐渐出现。
    当初,涅
君翻检志书才知北台渊源:元末明初,梁姓人迁居于此,后有杨、刘、陈、郑、徐等近20姓迁入,成为多姓聚居的地方。因村东有座奇花异木北台山,故称北台村。这个寂寥美丽的岭南村落,直至1873年终有一“牛人”出现——杨著昆,这年年仅19岁的杨家老二只身远赴檀香山谋生,吃苦耐劳,长袖善舞,终成檀香山商界执牛耳者。
    如今,著昆街26号之二的杨家老屋紧锁,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彩画依稀可见,院子里杂草丛生,萧条而破败。不是吗?在中国谈乡愁,无疑是一个残酷的事情。远方游子往往还来不及哀伤乡愁何寄,那些承载着一代代乡民生死以之的情感的旧屋、祠堂和山水,都完全有可能一夜之间灰飞烟灭。

与涅君敬佩的其他良都华侨先贤一样,家国情怀一直是这位檀香山的糖业巨子心头最关键的问题。先是捐巨款支持孙中山,后将爱子 “仙镒”,改名为“仙逸”。此子随后成为孙中山麾下的骁勇“飞将军”。1922年12月6日,孙中山以特高288号文委任杨仙逸为航空局长。涅君曾在《南区志》的人物插图中仔细端详过这个人如其名(杨仙逸)的英俊男子,也在良都公园“一飞冲天”石牌下,想象他驾机在天空中风一样的拉风姿态。

敬佩彪悍英雄(杨仙逸被誉为“空军之父”)的同时,涅君更忍不住对那位父亲心生景仰。因为杨著昆不仅造就了自己儿子,更带动了北台更多青年投身航空救国。据《南区志》记载,该村在孙中山护法运动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曾出现达10名军航人员:杨仙逸、杨官宇、杨孟东、杨标、杨添森、杨捞、杨金海、杨华焯、杨耀森及刘照培等,被誉为“空军之乡”。

 

640.jpg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80/id/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