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冯春在:筑梦高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2018年2月25日,新年的味道依稀还在,在家人的陪伴下简单度过了我的第40个生日,26日凌晨2点,坐上援藏队的大巴,赶往白云机场,拉开我援藏生活的序幕。6点飞机准时起飞,飞行了3个半小时,于9:30到达林芝机场,当接机人员为我献上圣洁的哈达时,我意识到我人生中不同寻常的援藏篇章正式开启了。
中山对口援助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这是林芝海拔最高的县城(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此次援藏为期5个月,这是第一次进藏,来的时候也很担心,不知道能不能适应3600米的海拔。刚来时有明显的高原反应,头痛,气促,失眠,我在心理上不怕它,抱着无比乐观的态度,通过吃药,缓解高反带来的不适,慢慢适应高海拔生活。
藏区的医疗水平比较落后,在内地一个并不复杂的病,在这边也会如临大敌。在这里,医生很紧缺,我除了要帮忙解决外科专业的问题,还经常要帮忙解决其他专科的问题,丢掉了好久的内科、妇儿的知识,从新拿起来温习,就为了能更好的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病痛。
在藏期间难忘的事情很多,因为在这里有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下乡调研,第一次入牧区义诊,在当地做的第一台手术,第一次讲课等等。如果一定要找出个最字的话,那还是做第一台手术。那是我入藏后的第一台胆囊切除术,刚进藏不久,高原反应还比较重,走两步路都会喘。手术前一个晚上,睡不着,一直在演练手术步骤,思考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手术开始前还是非常的紧张,也说不清是缺氧还是紧张,就是感觉喘不上气,需要不停的深呼吸。测自己外周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上不到90%。不过当我真正拿起了手术刀时反而不紧张了,但缺氧还是存在,还是要不停的深呼吸几口,就差吸氧了。当手术结束时,真的有点虚脱的感觉,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气。当时,我们的麻醉师很诧异的看着我说:“冯老师,怎么啦?”我说:“手术做完了。”“这么快?”小杨医生非常惊讶。突然间我有了一丝兴奋,第二天,小杨医生拉着我偷偷说,冯老师,今天我给病人换药,才发现切口这么小,老师,切胆囊这是我见过最小的切口。我淡淡一笑,但内心早已乐开了花,第一次手术的成功,为我接下来开展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做手术这不是我的全部使命,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要在援藏的5个月内教会本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因此从第二台手术开始,我就更注重于手术带教,说真的,带教远比自己手术风险要大,手术中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几何倍的增加手术难度。有同事跟我说,你自己做就好了,为什么要冒这个风险呢?但是我深深的知道我的使命,如果我不教会当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当我走了,一切又将回到我来时的模样。我已经是第三批援藏医生了,已经走了两批援藏医生了,但没有培养出一个当地医生,我要改变这种情况,目标就是在我走后手术依旧可以正常开展。接下来的每一台手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做助手,让当地医生主刀,给他们讲解剖,讲每一步的注意要点,一点点的指导他们,让他们一点点的成长。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医生也培养起来了。除了手术的带教,我还要讲课、查房带教,我讲课时不做讲义,因为我讲完课后,我会要求我们的同事自己做讲义,自己再来讲一遍,并邀请其他科室医生来听,我做点评、总结。通过这种训练,让我们的医生更好的掌握这个疾病,也锻炼了讲课水平。
手术,带教,培养当地医生,短短5个月,我做不了太多事情,只是开了个头,但我知道我开了一个好头,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将成为我们每一个援藏医生的格言。我成为2018年“中山好人”!爱国奋斗,筑梦高原,我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
本文荣获中山统一战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活动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