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散文随笔  >> 正文

行思良都之寮后

梦里金戈铁马 眼前岐江荡漾

  发布时间:2019-07-12

联合二支委会 罗祥


百年良都风韵浓厚,古村寮后卓然挺立。

英雄隐去义士归,作为孙中山护卫队队长杨星辉和首任粤省海关主任兼拱北海关关长高汉的归隐之地,寮后最让我惊羡的不单是聚集如繁星满天的金山客,更多的则为弥散村落山野的勇壮之士。尽管在异域他国勤扒苦作,难以衣锦还乡的漂泊记忆始终在海外寮后人心头盘亘不散。但是在那场由无数先行者以勇气和生命荡开荆棘,劈出血路的民主革命中,像杨、高二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绝然与洒脱更让世人钦佩感慨。

风云流散,渺无踪迹。正值夏日,我心怀好奇漫步古村寮后。村中流水潺潺,侨房碉楼高耸,修筑于明万历年间的古城墙被爬山虎的青翠点染,起伏错落的屋脊中有飞鸟掠过的身影。村外岐江的壮阔和房前小桥流水的安逸结合在一起,思绪很容易随着岭南的夏风,飘到邈远的地方。

 

寮后碉楼 金山客的辉煌往事

 

“送君行,懂唔懂,送到村宅九曲溪边,企采泽秀桥,唔望夫君做个金山伯,淘番一千或八百,只望返来未见须眉白”,这是一首期盼异域谋生金山客早归的良都童谣——《送君行》,那古老绵长的歌谣自始至终在寮后先民的血液中激荡,听之不觉让人内心恻然。据《中山市南区志》记载,清末民初年间,寮后华侨已达近千人,比留村人口多近2倍。那些被人称作“金山伯”的人,只有幸运的少数九死一生成功返乡。杨震可无疑是寮后“金山客”中的幸运儿和佼佼者。他青年时到日本谋生,后又回香港,再到加拿大斯卑亚铁路做修筑工,筹得丰厚积蓄后归国。杨震可在家乡的岁月要风光的多,开阔的眼界和不俗的见识,使他成为寮后村彻头彻尾体面的人。他常在村里宣传三民主义,并积极倡导海外乡亲捐款资助家乡。1930年代初期,牵头创办一所正规寮后学校,后发动新凤环、寮后村民开辟一条沟通两地的小公路土坯,上接福涌,下接沙田。杨震可也因此成为一区寮后族长与乡绅,并被县府纳入梅岭西环区域多个村落的最早期侨绅之列。

富庶的侨乡良都迅速成为强盗青睐的抢劫目标,祖籍寮后的南区财政分局局长杨宗达称杨震可为本族“太公”,聊起老家寮后的遗事娓娓道来。当年海盗常常趁着夜色从珠海斗门白蕉水域逆流而上,半夜摸进村子抢劫财物。据不完全统计,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寮后村遭到旋风式的洗劫超过10次。寮后加上地处山海交错的地带,时常侵袭的洪水,威胁着族人安全。于是,中西结合的碉楼建筑群在寮后拔地而起,开启侨乡南区碉楼历史文化的先河。民国初期,又有大量武器通过港澳走私入境,海寇又再复活。此时任粤海关主任兼拱北关长高汉及孙中山的卫士长杨星辉两位乡贤,积极向家乡寄信,劝告华侨在村前再多造人居与防卫两用的碉楼,寮后率先响应号召,并持续建造了19座之多。如今,十几座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在良都西环片区一带蔚为壮观。

沿着寮后大街转入米铺巷,数栋碉楼迎面而来。这些碉楼的建筑风格一方面充分表达了那些衣锦还乡的楼主对西洋建筑艺术的青睐,另一方面彰显了寮后侨民对中国建筑传统风格的深深依恋:罗马柱的拱券上装饰了龙凤和麒麟的吉祥图案。古老而浪漫的欧式彩色玻璃门窗上,贴满中式门神期希保佑来之不易的财富。在寮后经联社负责人的引领下,我登上了一座修旧如旧的碉楼,内部与平时的起居室连成一体,虽看似封闭,但碉楼的设计仍讲究纳风采光,形成冬暖夏凉。碉楼内以木楼梯上落各楼层,每层均设有用花岗岩石砌成的枪眼。顶层设天台瞭望台,碉楼内不作任何装饰。保存完整的家具和日常用品,鲜活得仿佛主人只是刚刚出门,而碉楼却已经等待了几十年。那些早已远去的记忆也再次回来,关于岐江河畔的古村往事,关于守护家园的永恒话题。

 

寮后双杰 且把功名换作浅斟低唱

 

多变人生,错落而别。杨星辉和高汉殊途同归。前者作为孙中山护卫队队长授陆军少将,后者为首任粤省海关主任兼拱北海关关长,两人都在功业鼎盛之时弃官回乡。两家祖屋相隔不远,一家在寮后古榕东侧,一家在寮后大街南面。杨星辉言必信行必果的侠客风范和高汉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男人本色都让寮后后辈倾心不已。在我看来,当时的社会局势,几多世事变幻,只有把杨高二人的思维抉择放到时间深处来思量,在那些看似没有框架的零散记忆中,可以梳理出太多值得思索的东西。

杨星辉生于1886年,比高汉大4岁,身材魁伟,爱打抱不平,练武习医,闻名乡里,符合我们对传统的民间高手的完美想象。生逢乱世,武医兼修,绝对草根逆袭的最优选择。在旅居加拿大温哥华期间,杨星辉凭借不错的医术在唐人街替同胞治疗跌打损伤及内科疾病,并攒下丰厚积蓄。在此期间,杨星辉结识孙中山,被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并成为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爆发后,杨星辉在孙中山的感召之下决然从海外归来,担任其卫士,从此生死相随。1922年,军阀陈炯明炮轰广州大元帅府,杨星辉带领卫士与叛军交火,掩护孙中山、宋庆龄等人撤退。我想当年大元帅府被炮火焚烧时冲天的火光,和竭力护卫他的安全,救之于危难之间的寮后人杨星辉的英勇身姿,一定会嵌刻于孙宋夫妇记忆深处。

有人念着情义千斤,杨星辉盼着十年不晚。北伐战争期间,杨星辉升任孙中山护卫队队长,被授予陆军旅长、少将军衔。孙中山最爱手书“天下为公”赠人,以互相激励。杨星辉不仅获赠“天下为公”条幅,还有指挥剑一把。孙中山逝世后,杨星辉因看不惯国名政府内部的争权夺利,愤而辞官。抗战爆发,再度出山应招入伍任某部副团长。因不满蒋介石发动内战,再度弃官回乡。1951年返乡,1954年终老于寮后。这是一个壮心不已又屡遭失意的义气英雄,更是一个最终且把功名换作归隐故土浅斟低唱的无奈选择。

1912年,是寮后侨属子弟高汉的高光时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高汉为粤省海关主任兼拱北海关关长。这一年,22岁的高汉从一个侨乡青年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海关关长。这是除了参加革命之外,一个良都青年实现人生梦想的奋斗范本。任职期间,为打击西方列强的操纵资源,以及部分官僚采取逃税的办法获取廉价进口原料,高汉在石岐等集散地开设关卡,对违章行为进行突击检查。特对马骝州和湾仔(石角)等支关加设增税,并对石岐等分卡民船所运载的货物征收转口税,以维护中国海关的自主权和行政管理权。其雷厉风行的霹雳手段深得孙中山肯定,并亲书“博爱”“和平”等条幅赠他。日本侵华期间,广州沦陷,高汉不愿屈身奉敌,毅然弃官带家眷返乡务农。“一个战士不是战死疆场就是回到故乡”,倥偬一生的杨星辉和执掌粤省海关杀伐决断的高汉,最终回到了故乡寮后。

梦里金戈铁马,眼前岐江荡漾。某种程度上,寮后双杰——杨星辉、高汉重新定义了古村寮后的历史。无论是那些北伐军士的兵戈铁马反射出的月亮清辉能否照亮杨星辉的英雄梦境,也不论熙熙攘攘鱼贯而出的通关车船声,可曾在高汉的记忆深处声声不息,二人的传奇和不凡始终在古老的岐江河畔绵延流传,牵引着我们以仰视姿态,回眸良都历史的闪耀瞬间,丈量这块古老的土地以及香山丰厚历史的距离。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80/id/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