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真正成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心”
联合一支部 梁海珍
昨天,一个朋友转发的一段微信视频让我忍不住写下这段文字。
广州,一个老人在中午(一点多,并非交通拥堵时),扶着助行架蹒跚地横过斑马线。行人有快步地离去的、也有迟疑地看看再离开的,更多的是一辆一辆的汽车,或快或慢地从老人身边开过匆匆前行……然后有一位女士两次下车,守护着老人慢慢地横过马路,让她的同伴把车开到前面去等候,直到老人安全地到达马路对面的街区才回到自己的车上继续赶路……
我查了一下,原来这是广东卫视的社会观察节目《你会怎么做》。扶着助行架的老人其实是节目组安排的“演员”,这一幕“老人过马路”与“路人赶时间”的冲突上演了多次,每一次都能记录到“无动于衷”和“乐于助人”的行人或司机……一切还算正常。只是,每一次测试都有汽车按着喇叭飞驰而过,那刺耳的喇叭声仿佛一只粗暴的手,将我们城市“文明”的标志撕开,露出粗鲁、无礼的一面。
撕掉“文明”标签的不仅仅是司机。这几年,商场餐厅的顾客、车站车上的旅客、风景区里的游客……,大声喧闹、排队乱七八糟、过马路闯红灯、搭乘扶手电梯不知道靠右站……
我说的并不是在古迹上刻字、攀爬景区雕塑、随处大小便等等这些极端的行为——那些行为的错误、失礼是大家都知道的,也只有少数人会那样做。我说的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行为,是那些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不文明”的习惯。
2014年的第24期《读者》上,有一篇阿联酋航空公司的中国空姐写的文章《你能不能客气一点》,就描述了许多让外国空乘轻视与嘲笑的中国游客的行为:戴耳机和你对话;说话面时无表情、不看对方;用完餐把垃圾在盘子里堆得像“哈里发塔”似的就交给空乘人员、甚至把餐盘放在地上;没完没了地提要求、完全不考虑飞机上的特殊性;离开飞机的时候对空乘人员的道别完全没有反应(不懂得对别人的服务表示感谢)……。
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曾经和同事说,希望自己有生之年,可以看到祖国也可以像日本那样有秩序,有礼貌,被世界认同,赞美。同事说,觉得自己有生之年也无法看到祖国变成日本那样有秩序,有礼貌,被世界认可,赞美。”
我并不像那位空姐那么悲观。想想看,日本是一个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家,日本的文化并不深厚,日本政府至今仍否认历史、美化侵略,日本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甚至有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让我们觉得可笑……但他们国民可以做到如此文明。我想,文明的风气和历史、文化、宗教、政治都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还是靠教育推动观念的改变。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十二个词在这三年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我相信,大多数国人都是理解和认同这十二个词的含义的。但如“文明”、“友善”这样的“价值观”,要大家真正的“践行”,成为社会的风气,仍需要大力去推动。
回想一下我们国家八十年代初推广“五讲四美三热爱”时的情景:学校里学生天天要念“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街道上、商场里、政府办事处到处都贴着“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的“文明礼貌用语”……这些具体的做法,使“五讲四美”很快就深入人心,文明礼貌用语也迅速流传开了。
比起三十年前,今天我们国家的文明程度毫无疑问是前进了一大步,但和我们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却无疑是落后了。我想,我们不要去追究太深厚的背景因素,什么中等收入陷阱,什么基尼系数警戒线,什么缺乏宗教信仰,我们需要的是全民的“文明运动”。
这个“文明运动”,不需要太高尚抽象的词汇,而是针对我们社会当前最迫切需要改进的不文明现象(比如说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大声打电话,闯红灯,上下楼梯或乘扶手电梯乱站阻挡了有急事的人快行,排队不站直线,汽车不会礼让斑马线上的行人等),利用我们国家强大的宣传力量(比如说编成脍炙人口的《三字经》之类),全社会共同实施,公民互相监督,用几年的时间来基本消灭这些现象。然后,提高标准,开展新一轮的“运动”,让“文明”真正植根于民众的心中,成为我们的习惯与素养,成为我们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