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评时政  >> 正文

邓演达的教育思想浅析

  发布时间:2019-01-17

联合二支委会 梁海珍

 

【摘要】邓演达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但他丰富的求学和工作经历,使他也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想。本文尝试从邓演达的文集书信中,分析他的教育思想,并探寻它对当代教育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邓演达 教育思想 政治教育

 

邓演达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但基本上都是分析国内外形式、谈论革命之道的,并没有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然而在他光辉而短暂的一生中,两度到军校任职,又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干部训练班等,对教育是有着深入的思考的。

一、邓演达教育思想的研究依据

1、邓演达国内求学的经历

根据文献,邓演达10岁(1905年)跟随父亲到惠阳淡水墟上学,14岁考入在广州黄埔的广东陆军小学,16岁毕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17岁(1912年2月)进入了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第六区队做插班生,次年夏天毕业,进入北伐军兵站总监部;19岁(1914年底)考进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21岁(1916年冬)毕业后,于次年春天以优等生的资格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24岁(1919年2月)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被派往通州边防军入伍见习。

2、邓演达两次海外求学的经历

第一次:1925年2月,从香港乘船西行,3月17日到达柏林。根据他写给夫人的信件,他最初是“每星期请房东教几点钟德文”,到四月二十三号起进入柏林大学内边附设的“外国人补习德文馆” ,大约学习了两个月,“以后可以入大学读书。”8月4日乘火车经波兰到莫斯科,9月底离开莫斯科回到柏林;11月下旬离开柏林,12月回到广州。

第二次:1927年8月抵达莫斯科;12月离开苏联,抵达柏林,在柏林学习革命理论,研究政治经济历史问题。1928年1月曾因失眠住院。7月乘船到北极附近旅行。1929年10月到年底,对法国、英国等地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考察,1930年1月到4月,到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国考察,5月回国。

3、邓演达从事教育相关的工作经历

1924年5-8月,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先后担任军校训练部副主任、黄埔军校总队长等职务。1926年1月8日,从欧洲回来,回到黄埔军校任教育长。同年4月,被调到潮州任黄埔军校分校教育长;6月被任命为国民党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出师北伐。

1926年11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招考委员会成立,邓演达任主席;12月主持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会议,决定学习科目和编写讲义人员。12月28日,国民党中央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山大学,邓成为筹备委员之一。

1927年3月1日,中央农民讲习所在武昌正式开课,邓演达任所长。(经常发表演说、做报告)8月15日抵达莫斯科。

1930年春邓演达回国后,组织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上海主持开办干部训练班,以培养武装起义的干部。

丰富的学习与教育工作经历使邓演达成为思想家、革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中,邓演达就国家的建设与治理提出了五项具体的方案,其中第五项“文化政策”的第二条是“教育政策”,提出了包括义务教育、政治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经费等条款在内的八项措施。由此可见,邓演达对中国的教育体系是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思考的。

二、邓演达的教育思想浅析

从邓演达的政治文章、演讲稿、写给夫人郑立真的书信,以及他在黄埔军校任教育长的言行(主要依据后人的回忆)中,总结他的教育的思想有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带兵作战,邓演达都高度重视对学员或下属的政治思想教育。根据黄埔军校学员的回忆,邓演达在黄埔军校任职时,亲自参加招生面试工作,问考生“为什么要来这个学校学习”、“志愿如何”等问题,以考察他们的入学动机和革命意志。从第四期开始,他说服蒋介石,在军校内设置政治部,全面系统地讲授政治教育课程。这些课程包括社会科学概论、政治经济学、民族革命史、三民主义理论、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等。这些课程丰富了学生的社会历史知识,使他们在未来的军旅生涯中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在部队中,邓演达也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1927年3月,邓演达在武昌对十一军政治部工作人员的讲话中,提出了“政治工作的三个重要目的:(一)提高军纪,增进作战勇气;(二)要使军队党化,革命化;(三)要使军队与民众深相结合,认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言简意赅地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邓演达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坚定的政治教育的理念,使他为师则教导有方,为将则军纪严明。虽然没有著书立说,但邓演达无疑抓住了教育工作的关键点:思想品德教育。

2、认为教育是使人获得解放的方式

在邓演达写给夫人郑立真的书信中,体现了他对教育的理解:认为受教育是获得自由和幸福的途径。

邓演达的夫人郑立真出身于旧中国传统家庭,与邓演达的婚姻是旧礼促成。邓演达在两次出国期间,写了20多封信给郑立真,鼓励她学习文化知识,追求独立自主、奉献社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例如1925年4月19日写于柏林的信说:“我觉得你如果想解你的闷,得到安慰,除了赶紧设法读书以外实在未有办法……书又未读过的人,比起人家更应该认真读书,才能够把世界的事情明白一点,才能够把自己救出,离开苦闷的世界,到去欢喜的世界。”“你的智识自然一日比一日增多,你的幸福也就一日比一日长进。”“你现在年纪虽然不少,却是如果再苦用四五年功,还可以救得出来。”1925年5月31日写于柏林的信: “新社会的女子,第一就是能够自立不靠人,第二就是能了解国家人群的事情,不至于浑浑沌沌,一无所知,像养猪一样。”在他的教育下,郑立真女士也不断成长进步,到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期间,她随军参加救护队,并担任队长。

马克思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对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从邓演达对夫人的循循善诱中,体现了邓演达对教育的本质的把握:教育就要唤醒人的心灵。

3、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邓演达对革命理论是求之若渴的。他在柏林学习时写给夫人的信中曾说:“但是我一定要把革命的道理和革命的法子通通在德国同俄国学通了以后,我才能够回去做事。不然回去也不能做事的。国民党所以虽然有三四十年长久的历史而不能成功,就是因为革命的道理不能叫百姓明白,而且革命的法子不好,……”后来他在黄埔军校从教以及之后的革命活动,他都高度重视理论教育,通过开设各种训练班、讲习所来传播理论知识。

然而作为一个革命家,邓演达更强调理论必须应用于实践,避免“空谈”。1927年他在中央农民讲习所毕业典礼上作了题为《农民运动的理论和实际》的演讲,反复地强调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例如说:“将来在实际工作的时候,更反省那时候所做的工作,把理论和实际比较起来,可以得到一个相互的证明,得到一部真的学问。” “现在各位的学习时间,形式上已经完毕,此后要开始去做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的经验,来和革命理论相印证,必定可以增长我们的学问。”在《我们的政治主张》中,关于教育政策,只简略地谈了三百字,其中就提出“以实证的应用的研究为着眼点”,“防止学术脱离社会,陷于空谈”。邓演达在自己奋斗不息的一生中,总结了教育的最好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邓演达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工作的启示

虽然没有提出自己的教育理论,但邓演达辗转国内外的求学经历,足见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排除万难也要不倦地学习、屡遭挫折依然不懈斗争,这对当代青年来说都堪称楷模。而他散落在文稿书信的教育思想,也珍珠般闪烁光芒,值得当代教育工作者学习。

1、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政治教育

思想决定行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意识”之第一位的正是“政治意识”。马克思也曾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政治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才能成为真正的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类文明的推动者。

2、教育要启迪心灵,解放思想

邓演达对自己的妻子、对黄埔军校的学员、对参加培训的农民们始终谆谆教导,唤醒他们的平等自立、责任担当的意识,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使他们获得自由和幸福。即使是今天,这样的思想也是非常可贵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博士曾说:教育是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对于经常忙于“教书”、疲于应付考试的现代教师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春风化雨”,滋养心灵。

3、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孙中山先生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知难行易”。他认为“行动早于理论”,并用这个论断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作为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邓演达并没有去研究的先后、难易关系,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员既要学习理论、掌握方法,更要勇于实践、避免空谈。“学以致用,用于促学,学用相长”,这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邓演达用他光辉一生来践行,也照亮了许多人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邓演达.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杜,1981年第1版.

2]樊振编著.邓演达年谱会集.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第1版

3]李际卫.论“邓演达式”政治教育及其对当代青年学生教育价值.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4月

4]文强.回忆邓演达老师.前进论坛,1997.8

 

作者:梁海珍,中山市技师学院教师,中山农工党党员,电话:13590910395;邮箱:lhz413@163.com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79/id/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