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评时政  >> 正文

转型期参政伦理浅探

  发布时间:2015-08-27

退休支部  黄华裕

 

政治与伦理是社会两个同等重要的要素,有所区别、有所关联。参政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是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参政伦理就是指参政活动中人际规范与人际关系的调节。“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就是参政伦理的核心内容。(“共存”、“监督”、“相照”、“与共34”说的都是伦理。)方针是宏观层面的伦理,参政还需要微观层面的伦理。

    中国古典政治是伦理政治,有着三千年的历史。统治者将伦理感召与道德震撼作为治道。如“为政以德”“三纲五常”,同时也含有少量的法理政治,如“德主刑辅”。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利益阶层,都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伦理。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正经历着深刻的分化过程。如何创造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现代政治伦理范式,已成为当今的关注热点。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借鉴执政党经验,努力建设与执政党相适应的学习型参政党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目标。

道德和伦理 都是规范自己与他人行为的准则。二者相互依托又有所区别。道德常指个人修养与结果,规范个体的行为。道德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同时又有普遍性和继承性;道德厘清是非善恶,伦理是维持人与人关系必须遵循的准则,具有社会性和客观性,即客观的道德准则。伦理解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伦理认知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形成制度。制度的建立需要伦理依托,这就是制度伦理。

本文旨在丰富参政党文化,在人事制度伦理、参政程序伦理、联络制度伦理、档案制度伦理等方面对有关参政伦理作肤浅探索。

一、  人事制度伦理

(一)新党员的培养

人事即政治。新党员在入党后即进入组织部门培养后备人才的视野,接受长期的系统的参政党文化教育,旨在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参政党是什么,在干什么。让每个普通党员都能充分认识,虽未任职但仍觉重任在身。应建立相应的学习制度来保证他们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有成文的制度、商定学习的具体内容、计划、教员、教材。要树立“新党员的今天就是参政党的明天”的观念。

(二)实行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包括选举民主、监督民主)的需要。党务工作并不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应予公开。要让每个党员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党务工作,享有同等的锻炼机会,充分体现党员平等的权益和义务。这里说的每个党员理应包括新入党的和在工作岗位年老退休的党员。由此制定相应的党务工作公开制度、学习制度、会议旁听制度,让他们享有充分的机会接受培养和在参政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才华。让有能力的精英(这里的精英不仅指自然科技界的精英而是适合开展参政活动的社会学精英)脱颖而出。

(三)骨干与精英的甄选

我们现有的干部考核方法不够细化,特别是微观层面缺乏易于操作的标准。若将群众甄选精英的“对比法”与组织部门“德能勤绩”的筛选法相结合,对选拔干部可能更为科学和合理。广大党员从这些精英中甄别出自己满意的后备人才,为差额选举打下民主的基础。

要探索具备参政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和市委委员的考评,要加重参政职能绩效的权重,而不仅仅评估政府部门实职或专业技术工作的绩效。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好了,骨干和精英的参政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民主党派的干部就不必依靠党外“空降”或“输血”了。

    (四)大力提拔年轻干部

    在干部提拔中,身份制与行政级别制既是阶梯又是门槛。有的人顺势而上,但有的精英却因而却步。现实中,民主党派的实职安排少之又少。高级知识份子成堆的地方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乏欣赏人才的眼光。试想一个知识渊博的科主任每天带领几十号人在第一线摸爬滚打,其行政领导能力决不比哪个部委办局的领导差。只是他们的社会学知识太浅薄,但是如果一旦有机会学习,他们的理解力模仿力的优势就会凸显出来。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科学素养、实事求是的作风,正是参政党履行职能所必须具备的。他们从事科学研究多年,讲究资料的翔实,讲究精确的逻辑推理,讲究科研结题的审慎态度,这些都是参政活动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该纠正过去对知识分子的偏见,为他们“开大门、搭梯子”,扩大实职安排的队伍。还要注意,民营企业在转型期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没有“身份”和“行政级别”,其中的优秀分子要注意培养和提拔,彻底改变民主党派后备人选的阶梯结构。

二、参政程序制度伦理

这里说的程序是指在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中的一般程序。目前,还没有做到完善的参政程序化,更未建立成文的参政程序法。参政提案的形成一般都需要经过立题——调研、精确推理——结题。

(一)立题

立题的首要步骤是确定选题的正义性、迫切性、重要性。选择的课题直接反映了参政党基层组织的政治素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挑选出重大问题,仅题目本身就会让人刮目相看。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案是政治协商的介体,不是少数人谋取利益的阶梯。所谓正义性还包括分析提案在为谁争取利益。只有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立题的正义性、迫切性、重要性,才有可能写出有份量的参政见地。

立题还要注意量力而行,不搞脱离国情的虚浮课题,不提地方财力难于应付的建议,不做力所难及的深奥推理。

(二)   调研、精确推理

调研和推理都需要实事求是,就是资料要翔实,不主观臆造。推论要精确、符合逻辑。精确的推理来源于周密的调查研究。在提案的形成过程中,应提倡“理性的怀疑”“平权的争辩”,海纳百川,集思广益。应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来保证党员集体的意见能在参政平台上充分展示,而不仅仅是少数精英代表的意见。

(三)结题---创新的见地

提案的结题是提案的核心部分,要做到内容充实,不虚美、不隐恶。提案要具备预见性,不能只当“事后诸葛亮”。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可贵。要在审时度势的基础上提创新。首先是对转型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作精确的分析才有可能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不审势宽严皆误”。因此,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是理论创新的前提。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参政就需要思维前瞻或超前思维。倘若看法一致就不需要参政了。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法律法规受时限、地域、经济文化差异的限制而出现的苍白与滞后性,以及因人而异的不同解读、施政者的个人素养等等,都让政治体制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只有对国情、乡情、法律法规谙熟于心,才有可能提出创新见地。对于出身于科技界的广大党员要及时补上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宗教、伦理等科目的知识。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十分强烈的现实意识、非凡的洞察力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才有可能产生创新的见地。

三、联络制度伦理  

我们已经有了领导人对口联系制度,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的联络。只有相互了解,才能做到相互支持。现在有些单位不开会就不见面,见面都是公事公办的面孔,说的都是套话。这样的话,离开“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要求距离甚远。有的机关虽然工作上密切联系,但从不互访,人际关系冷漠,甚至“老死不相往来”。参政党人应该将登门求教的习惯制度化,把“相照”“与共”落到实处。还应该向执政党学习,将“走基层”制度化,努力做到“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听取普通党员心声,听取所联系群众的呼声,拜群众为师,从中汲取营养,努力提高参政水平。

四、档案制度伦理

档案是传家宝,记载着参政党的成长与奋斗历程、历届的参政功绩、先进人物事迹,还有挫折与经验。面对一大堆历史资料,我们蓦然发现档案制度是如此的贫乏。想归类整理,却又发现资料残缺不齐,缺乏收集资料的制度规定。想搜索某些资料,又发现所谓数据库却名不副实,想搞个图片展,又发现合格的照片不多,想整理基层组织的地方志,却发现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皆有错漏,想整理大事记,又觉得收集的资料内容空泛。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相应的工作制度,而重要的是面对陌生的历史资料缺少应有的热忱。档案是基层组织参政活动的历史证据,是历届参政的精华总结,也是培训教育新党员的乡土教材。要研究参政工作成功的经验,更要研究工作中的不足。有了详尽完整的档案资料,我们就可以进行系统的反思。所以就要建立有关的档案制度、提案落实的追踪制度、以及历届提案分析制度。只有这样,参政党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

执政伦理与参政伦理都是政治伦理,当今社会需要伦理政治,也需要法理政治,不应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面。正如人的运动,需要强壮的骨骼,也需要发达的肌肉。我们有时候要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有时候要说“以法律为准绳”。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就有孟子与荀子之争。缺少了伦理,制度就像一堵没有根基的墙;缺少了法理,社会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但是,社会的发展,必定是走法治道路,强调制度化、程序化。总而言之,不讲团结与不讲纪律社会都不能正常稳定地发展。

2012.11.05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79/id/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