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散文随笔  >> 正文

行思良都之曹边: 小村有名 未来可期

  发布时间:2019-04-24

联合二支委会  罗祥

微信图片_20190424111602.png

春到曹边,阡陌纵横。藏在五桂山脉西麓,隐在高高低低树林中的曹边村,一片宁静美好。951年前,宋熙宁元年(1068),打拼半生的北宋退休老干梁杞或许正是在春光明媚的美好时节,来到这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开枝衍族。

时间不逝,圆圈不圆。2017年,曹边村先后捧回了国家农业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住建部“环境整治示范村”两个国字招牌,一时名声鹊起,风光无两。然而,至今小村无车马喧嚣,无市井推销扰耳,没有一丝商业气息。我们穿过村前的农田,村民们仍然按着时令耕耘,如同900年前的梁氏先祖们一样。古韵依存,充满魅力。

微信图片_201904241116021.jpg 


  梁杞:敢为香山立县发先声 

祖上有多荣光,后人就有多骄傲。曹边开村始祖梁杞的开挂人生足令后人壮胆提气,续缕不绝。据《南区志》记载,梁赋性温纯慎重、好学,精通诗书。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授连州司理(主理狱讼官)。在任秉公审判案件,得吏部官员赏识,晋升桂阳(湖南郴州)令。所到之任,均施行惠民为本之政策,压抑奸滑,严惩奸商,平整赋税,缓免兵役,缉捕强盗,兴办学校,提倡开垦造田,推广耕作技术,两地之农商生产均得以发展,百姓深受其惠。不久升任比部员外郎、朝政郎,后任鄂州(今武昌一带)军事通判。

村道如砥,草木葱绿。当我穿过曹边牌坊,站在由沙涌籍的手模大师马乐山制作的“梁杞塑像前,耳边突然有历史的回响。宋元丰年间,香山岛上渔盐发达,银矿场获利丰盈,功成身退的梁杞动心起念,打算让原属于东莞的香山寨(镇)华丽转身,升格为县。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联合广东运判徐九思向朝廷奏立香山为县。这一年,激进的王安石变法将近尾声,失意的苏轼在黄州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之下,中原皇朝对孤悬海外的总户数只有5000多户的边隅小岛立县之事无暇顾及。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在梁杞第一次提请香山立县未果70年后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镇的寨官、仁厚乡(今石岐)进士陈天觉再次上书要求建县,东莞县令姚孝资采纳建议并请奏朝廷,终获批准。如同我总是在别人的村庄,联想自己的故乡一样。千万里找寻大千世界的海内外梁杞后裔,心里其实都装着一个故园。难得的是故园曹边开村始祖,学识渊博,仕途畅达,以当时典型的“入于儒,出于道”成功士大夫形象,始终峨冠博带的站在历史的晨光当中,透过900多年的历史烟尘,目光深邃的关注着自己的子孙后辈。

水有源,树有本,慎终追远。2015年,曹边梁氏召集海内外族人,重塑梁杞像。当族人查阅文献,翻检族谱,试图还原梁杞画像时,大家莫衷一是。负责雕像创作的马乐山发挥其天才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北宋文官图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当年春和景明之时,梁杞像落成揭幕之际,海内外曹边梁氏宗亲齐聚曹边目睹先祖容貌。铜像为梁杞半身像,由汉白玉石座拱起,梁杞头戴长翅官帽,“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形象栩栩如生。曹边重塑梁杞形象重构祖先记忆,实现敬宗收族的做法让每一个梁氏宗亲充满了自豪感。我认为,与其说曹边梁氏宗族长老藉重塑祖先形象促其族人对自己历史的认同和追求,引起传统公共仪式的回潮,不如说村落的有识之士凭借重构祖先认同凝聚宗族联系,助推美丽乡村的崛起勃兴。

微信图片_20190424111602.jpg

         

         梁耀枢:功成名就时报于族人知 

如果说梁杞是作为曹边开村始祖级的人物被梁氏族人时刻缅怀铭记,那么出生于顺德杏坛的同气连枝梁氏子弟梁耀枢则以“广东最后一个状元”的身份让曹边梁氏同宗族人津津乐道。清同治年(1871),39岁的梁耀枢考中状元。相传,这位“金玉状元”大魁天下之后,春风得意,鲜衣怒马,同时做了几块相同的状元牌匾分别恭送到各地梁氏公祠,用来光宗耀祖。

如今,被曹边村视为镇村之宝的梁耀枢的“状元及第”牌匾就陈列于曹边经联社办公室。牌匾长110厘米,宽60厘米,用杉木楷书阳刻而成,四同通雕龙凤花卉装饰。上款“同治十年辛未科”下款“臣梁耀枢恭承”;每字6厘米。正中横刻“钦点”两字,每字11厘米。竖刻“状元及第”,每字17厘米。牌匾辗转流传近150年,虽苍迈古盎,仍然精致如初,驮负着状元公梁耀枢的风月年华,娓娓叙说着那些才智高深的传颂,那些心志旷远的作为。

生于曹边长于曹边的南区教育指导中心的梁志东告诉我,梁耀枢祖父可能就是曹边人,随后才迁至顺德杏坛。曹边有一座至今保留完好的武侯殿,正门的石刻对联“功盖三分国,人当万里城”就是梁耀枢于光绪五年所题,梁耀枢与曹边梁家应该颇有渊源。也有专家表示,从化江埔溪梁氏、顺德杏坛梁氏和中山曹边梁氏都是中原早期移民岭南的梁姓支派之一,极有可能是同宗同脉。行文至此,作为一名正宗中原原住民的我,一种莫名的自豪感竟然凌空而至。细细想来,梁耀枢无论是出身于中山曹边还是顺德杏坛,作为梁氏子孙在功成名就美好的人生开启之时,他既要马不停蹄把金榜题名的喜讯带回家乡,又想迫不及待的把这份泼天富贵的荣耀分享给同族同宗,无疑这更是一种精神和信仰上的衣锦还乡。

对于素有文化之乡和华侨之乡美誉的曹边村而言,对同宗状元郎的那份“衣锦还乡”情怀理解的更加多元和深刻。曹边有旅居海外的2000多侨胞,也最能体会这种群族文化心理的起伏变化。要么衣锦还乡,要么扎根他乡。曹边村前挺立的那座破败但却倔强的圆形碉楼,抑或是村头那棵历经雷电的古榕树,或许在不经意间恍入其思乡梦中,提醒他们故乡已经渐行渐远。

微信图片_201904241116022.jpg


梁氏后裔:同心戮力共建家园 

身在海外,心系故乡。1929年,在异国陌土发迹的“金山客”海外归来,梁官照作为带头大哥,业荣,瑞荣,锦伦,锦荣紧随其后,捐资二万二千五百银元,建造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曹边学校,开创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学校先河。学校是一座两层楼的小钟楼,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楼廊的支柱中,主柱是方柱,带简单雕花,副柱则为光滑的圆柱。建筑顶部为黄底黑字“曹边学校”四个大字,由于年代已久,黑字已泛出灰色。

1993年,澳洲华侨梁维汉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曹边学校虽未臻现代化水平,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实为学生学习之好场所,为培育学生遍布五大洲,澳美加都有学业出色,科技人员医生,殷商巨贾不胜枚举,不复办学者的期望。”果不其然,曹边近现代出过10名校长。1998年,曹边小学并入北台小学,但书香依然氤氲,历经90载建筑依然完好。

当我摇响曹边学校二楼的铜铃清脆依旧,古村美景依次鲜活起来。屹立田野中央的烂炮楼身姿挺拔,供村民世代饮用的龙井泉水汩汩。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住宅、侨房、石板街、巷里弄道,静美且精致。保存完好的武侯庙、天后庙内宝相庄严。就连曹边后门山脚下无言的青苔,依旧年复一年,在每年春天,将短暂的一生重又来过。

时光斑驳流转,古村井然有序。为了让侨屋古道更好地活化,近两年该村已邀请专业环境设计团队编制了《南区曹边村新农村市级示范村建设工程设计规划》,规划建设村入口的形象大道,新天地商业街,武侯庙文化广场等十多个项目,适度发展休闲旅游,发展古村落经济。在曹边村口,我与两个背着画板写生的女孩不期而遇,如同古村在她们的画板上栩栩如生一样,未来的曹边同样在我心中精彩可期。

微信图片_201904241116021.png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80/id/2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