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学习心得  >> 正文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参加全省宣传骨干培训班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16-10-20

市委会办公室专干  朱怡

 

近日,作为中山市委会办公室专干,本人有幸参加了农工党省委会在武汉大学开办的全省宣传骨干培训班,受益良多。培训中开设了《民主党派思想建设》、《机关公文写作方法与技巧》、《摄影讲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读》等课程,并开展了赴辛亥革命纪念馆参观的现场教学活动。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从思想理论、审美情操到日常党务工作都有了很大提升。

最让我感触深刻且引发我深入思考的,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宣传方法与技巧》这门课。授课老师是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夏琼教授。夏教授在短短一上午的时间内,运用深厚的新闻学理论和生动的新闻案例,将如何开展宣传工作讲授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对于学习新闻传播专业出身,在新闻媒体有过短暂工作经验,目前主要负责办公室宣传工作的我来说,夏教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由此,我对民主党派尤其是农工党的宣传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并思考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我们要如何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更好地做好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

一、从“营地”到“喉舌”

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媒介更新,是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更新同步的。在传统媒体时代,我国的新闻宣传工作主要由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来进行。长期以来,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主要由民主党派的报刊媒体以及其他主流报刊和广播电视媒体来进行的。

回顾历史,我国大革命失败后陆续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大部分都以创办报刊作为宣示政见、影响舆论和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以农工党为例,作为我国境内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当时被称为“第三党”的中华革命党在成立之时便把开展宣传列为工作重点,先后创办了《突击》和《灯塔》两份周刊。利用报刊这一宣传媒介,一方面回答了来自各方政治势力的诘难,申明了本党的政治立场;另一方面用大量事实,揭露和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屠杀共产党的暴行。可惜的是,两份刊物只发行了5期,就被国民党当局查禁停刊。其后,“第三党”又先后在各地创办了《平民日报》、《成都庸报》等,均因其反蒋抗日的宣传主张而遭禁。1930年,邓演达主编创办的《革命行动》作为中央机关刊,以及在当时政坛引起很大震动的《行动日报》,均随着1931年邓演达被捕而停刊。香港改组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又陆续发行半月刊《政治通讯》(1935年)、旬刊《抗战行动》(1938年)、中央机关报《前进日报》(1938年)、半月刊《中华论坛》(1945年)。抗战胜利后,解委又创办了《人民报》,这份刊物被周恩来称颂为“人民之友”,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说话的报纸。

民主党派创办报刊的初衷,是企图在国共两党报系之外,建构别样的参政议政空间。可以说,民主党派报刊一开始是服务于本党派政治和社会目标的宣传“营地”,追求“以报参政”、“以言干政”。然而在涉及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等原则问题时,民主党派报刊所坚持的爱国抗日、民主和平等立场,又超越了单纯政党的利益,更具有广泛的全民性基础,担当起了民众“喉舌”的角色。

二、从“传承”到“创新”

    新闻学教材中将宣传定义为“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与反映事实为基础的新闻不同,宣传是主观的,是一种以说服、接受、认同为本质的工作。

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主要具有“宣传政策、内聚人心、外树形象”三方面作用。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宣传成果的有效传承,也有利于动员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民主党派工作、优化多党合作的舆论环境,推动民主党派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作为参政党,我们要向中共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清新文风”看齐,转变固有宣传模式,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树立参政党的新形象,传递多党合作、政党协商的新能量。

    (一)创新宣传阵地,利用新媒体把握时机

在与社会各界,包括主流媒体的交往中不难发现,目前仍有很多人对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工作内容和存在价值不甚了解,甚至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含义模糊不清,认为民主党派是所谓的“在野党”。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党派加强对外宣传、塑造社会形象显得十分必要。

民主党派传统的宣传阵地包括电视、广播、报刊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颠覆,要求民主党派的宣传也必须跟随媒介的发展开拓创新。以中山市委会为例,从1992年起创办的内部刊物《中山农工》,到2015年开通的“中山农工”门户网站,再到2016年5月开通的“中山农工”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市委会、各支委会、各专委会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宣传阵地的创新过程,反映出市委会宣传工作对媒体发展和受众需求的准确把握。

纸媒时代的《中山农工》期刊,是对一段时期内市委会重点工作的集中展示,适于保存、珍藏、携带、赠阅,却囿于容纳量小、时效性弱、出版周期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都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网站信息发布具有及时有效、形式多样、总量不受限、受众范围广等特点。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中山农工网站应运而生,成为市委会对内发布信息、对外宣传形象的主要宣传阵地。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微信、微博、微新闻成为“手机党”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受众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手机取代电脑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根据这一变化,市委会及时开通了中山农工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并通过微信朋友圈、微信群转发的方式,推送市委会重要信息。微信平台的搭建,对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更快、更准、更全的要求。

(二)创新宣传方式,擦亮参政履职新品牌

民主党派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民主监督、日常活动、典型事迹等方面。在宣传方式上,不仅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宣传平台(内刊、网站、微信号等),还要善于利用社会主流媒介,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影响力,擦亮党派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汇集人才的品牌优势,让社会各界对民主党派有更普遍、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为民主党派人士在社会上开展参政履职活动铺就更广泛的舆论基础和群众认知。

近年来,市委会一方面积极向省委会刊物《广东农工》、农工党中央刊物《前进论坛》报送稿件,一方面通过中山电视台、中山日报、中山网等主流媒体来扩大宣传效应,树立农工党的社会形象。每年全市“两会”期间,农工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会带着集体和个人的建议、提案,接受新闻记者的采访,在我市各大媒体向市民宣传我们对社会民生、经济文化、生态环保等方面发出的建言之声。近年来,市委会参与、打造了“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妇女民生直通车”、“同心助医工程”、“同心公益周末”、“急救知识普及”等一批社会服务品牌。除了市委会和省委会对此均有报道外,我市媒体也对此进行了大力报道。2012年,为配合我市的全民修身行动,树立农工党员修身明星的形象,市委会创新宣传模式,首次用VCR短片的形式,拍摄了我市修身明星、农工党员缪英年的修身事迹。影片的筹划、拍摄、剪辑、配音、后期等均由办公室独立完成。在2013年农工党地方组织成立30周年之际,市委会再次用视频报道的方式,制作了30周年纪念短片在纪念大会上播放。

除市委会的重点活动外,突出人物宣传也是宣传工作的创新亮点。对于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主党派成员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要通过主流媒体大力报道,扩大宣传。今年换届后,为宣传市委会的优秀党员,市委会和中山日报、中山网合作,推出“农工党员风采录”系列报道,向市民讲述在本职岗位有突出贡献、社会上有一定知名度的6名农工党员的故事。通过这种新的宣传模式,从人物着手,让社会各界对身边的农工党员有更亲近、更真实、更深入的了解。

(三)创新宣传队伍,在基层培养宣传骨干

从宣传工作性质而言,需要宣传人员具有基本的写作、摄影、摄像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要对党务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对宣传热点有一定的敏感度。要在新媒体时代做好宣传工作,除了传统的新闻采写能力外,还需要掌握网站发布、图文上传、微信平台操作等技术。新媒体给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宣传工作需要团队合作精神,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仅靠个人单枪匹马难以胜任。充分依靠基层组织的人才力量,自上而下建立一支有能力、有热情、有责任心的宣传骨干队伍尤为重要。对此,中山市委会于2015年正式成立了文体宣传工作委员会,选拔了一批宣传骨干党员充实到宣传队伍中。今年换届后,各支委会均配有支委专门分管宣传工作, 从基层挖掘鲜活的新闻素材,为市委会宣传工作增加力量。目前,市委会收到的稿件中,既有老一辈党员以诗抒怀,又有青年党员撰文针砭时弊;既有来自基层接地气、有灵气的活动报道,又有各种反映幸福生活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宣传队伍的充实与壮大,让市委会的宣传工作呈现出更加朝气蓬勃的可喜局面。

 

可以说,民主党派的宣传工作是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宣传工作做好了,可以切实发挥“撬动”和“拉动”效应。当前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的宣传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形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影响力,为民主党派的履职和发展提供更坚强的舆论支持。既要不忘初心,传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报刊所坚持的“与中共同立场,与中共报刊相呼应”的优良传统;又要继续前进,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建设提供最强助力。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76/id/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