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山要闻  >> 正文

三十载春华秋实新时代续写华章

——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发展综述

作者:本报记者 吴森林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8-01-08

岐江两岸。(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夏升权摄


    ■编者按: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山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3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用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在1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了一篇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辉煌篇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接下来,本报将通过多种形式,回眸这段精彩“芳华”,展现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敬请关注。
    30年栉风沐雨,30 年阔步前行。
    30年,之于浩荡历史,只是短短一瞬间;30年,之于一座城市,却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沧桑巨变。
    1988年1月,中山正式升格为地级市。从“牙牙学语”到“而立之年”,在这片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沃土上,中山人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华章中书写了不可代替的一页页。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到跻入广东“四小虎”、到专业镇建设、到产业强市、到特色小镇和组团式发展……秉承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中山人民,经历了坎坷与艰辛,也收获了硕果与荣耀。
    ■砥砺前行:经济发展新跨越
    20 世纪80年代的中山,尽管处处都是商机,但生产资料缺乏、产业链不成熟等隐忧仍然给创业者带来诸多挑战。如今年逾六旬的萧照兴,是大涌镇第一家红木家具企业——中山鸿发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见证了大涌红木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站在位于大涌最繁华的中心位置的新公司里,透过明亮的落地窗户,依然可以望到不远处的旧式厂房。“那个地方就是30年前鸿发的小作坊,当年自己生产的第一套产品——明式沙发就在那间破旧的厂房里面生产出来。”创业初期的酸甜苦辣,萧照兴历历在目。
    当历史车轮驶入2000年,大涌已经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红木生产销售基地,同时荣膺“中国红木产业之都”“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等。
    大涌红木家具发展轨迹,只是中山专业镇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从历史长河中梳理中山专业镇发展史,会发现沙溪休闲服装、大涌牛仔、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港口游戏游艺、南头东凤小家电、东升脆肉鲩等这些产业与各个镇结缘并非偶然,而是勤劳且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积淀孕育出的必然。
    在“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产业立市”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具有中山特色的专业镇经济在三十年间喷发了巨大的发展潜能。升格地级市,使中山的城市格局、发展眼光、经济总量、产业定位和城市影响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四年后的1992年,中山地区生产总值就达到了81.58亿元,从根本上摆脱了典型农业产业格局,本土企业如雨后春笋,高新产业纷至沓来,中山各项事业持续进入跨越式发展。30年后的今天,2017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0亿元,比2011年增加 超千亿元,年均增长9.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94万元,居珠三角前列。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市民收入的大幅增长。至2017年底,中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12元,首次突破4 万元大关,高于全国16191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13元,高于全国799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27529元,高于全国15166元。按最新统计,中山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跻身地级市前十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排第26名。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529元,排在全国第7位,跻身前十。
    ■和美宜居:社会建设新面貌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升格地级市30年来,中山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过程中,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环保宜居建设。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和谐之城、国家卫生城市……这些响当当的国字号招牌,不仅仅是一种荣耀一个光环,更是300多万中山人民的生态承诺和环保践行。中山人民一直坚守的和谐发展理念,更是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要求高度吻合。
    中山的环保成绩有目共睹,连续9 年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获“优秀”等级、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连续第8年被评为“优秀”,其中有4年列全省第一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考核连续3 年被评为优秀、南粤水更清行动综合得分连续3 年居全省第1名、建成25个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23.06%、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6.4……从这些数据就可以感受到,“绿色中山”正成为我市绿色发展的靓丽新名片。
    此外,中山的社会建设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加强建设管理、积极打造宜居精品城市、加强社会建设、持续构建和谐善治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加强自身建设、打造法治高效廉洁政府等。
    ■从严治党:政治生态新气象
    "以前到政府部门办事,经常碰到脸难看、门难进,甚至故意刁难的现象。现在彻底改变了,政府部门的效能和服务意识大大提高,办事方便多了!"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办事的陈小姐说。
    干部队伍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山的党风政风建设一直在不断改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不懈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全面从严,职能部门服务更加规范化更加贴心,群众办事不找熟人循制度,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入心入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相融相促、换届配出结构优功能强的好班子、强化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基层治理……我市在统筹推进各领域党组织建设中,深刻把握"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的要求,利用多种平台和方式,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始终高度重视夯实基层基础,防止基层党建的"木桶效应",彻底解决基层"短板"问题。
    三十年风雨征程,三十载改革欢歌。从升格为地级市至今,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不动摇。一项项重要战略,一个个创新举措,镌刻着时代的印记。三十年来,我市办成了诸多大事、要事,从容应对不少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市委的领导坚强有力,市政府的推进从严从实,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厚重的"中山答卷"。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统筹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性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努力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和美宜居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的指引下,中山市委、市政府将与300多万中山人民一道,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全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三十而立再出发。在新征程上,中山必将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61/id/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