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医西藏,我骄傲
作者:冯春在 发布时间:2018-07-13
人民医院支委会 冯春在
7月的工布江达已嫣然地进入了夏天,绵绵雪山渐渐化去,只剩下山顶点点白色,山脚下尼洋河水奔流不息。一转眼,为期5个月的医疗援藏工作也进入到了尾声。回首这5个月,我可以骄傲地说,援藏让我的生命再一次升华。
2月26日,春节的味道还未散去,凌晨两点,万籁俱静,我轻轻告别家人,坐上了开往白云机场的大巴,开启了我的援藏之旅。头一晚,我刚刚在家人的陪伴下过了40岁生日。上午9:30,飞机缓缓降落在林芝机场,呼吸着西藏凛冽的空气,当接机人员为我献上圣洁的哈达时,我意识到我人生中不同寻常的援藏篇章正式开启了。
◆克服高反 成功完成第一台手术
工布江达县西藏林芝市海拔最高的县城,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作为中山“组团式”医疗援藏的第三批医生,我既是中山市人民医院第一位来工布江达县援藏的医生,也是我市农工党第一个来援藏的党员。在为期5个月的医疗援藏工作中,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为当地医院培养手术医生,让他们可以独立开展腹腔镜手术,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团队。在藏期间有很多个人生难忘的第一次。第一次下乡调研,第一次入牧区义诊,第一次手术,第一次讲课等等。如果一定要找出个最字的话,那还是做第一台手术。那是我入藏后做的第一台胆囊切除术。
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到西藏。和大多数人一样,刚到西藏我也遇到了高反,头痛,气促,失眠,不过,我在心理上抱着无比乐观的态度,吃了三、四天药后,身体逐步适应了。
刚进藏不久,就有了第一位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那时,我院捐赠的腹腔镜设备还没有送达,需要为病人开刀。虽然作为外科医生,我做过很多例手术,胆囊手术是非常普通的外科手术,但身处海拔3600米的西藏,我还是感到紧张。手术前一个晚上,我一直不断演练手术步骤,并在脑海中反复琢磨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手术当天,当我做好准备站在手术室的时候,仍然无法消除紧张,甚至分不清是缺氧还是紧张导致喘不上气,需要不停地深呼吸。那时的外周血氧饱和度只有80%多,上不到90%,和我在中山的状况是明显不同的。不过,当我真正拿起了手术刀时,似乎没有那么紧张了,但感觉缺氧是必然的,特别是手术全过程带着口罩,我需要不停地深呼吸,就差需要吸氧了。当手术完全结束时,我真的有种虚脱的感觉。
不过当麻醉师很诧异地看着我说,冯老师,这么快就做完了?突然间我感觉很兴奋,这说明我的手术做得还不赖。第二天,我们小杨医生拉着我说,冯老师,今天我给病人换药的时候,才发现切口这么小,这是我见过切胆囊最小的切口。我淡淡一笑,内心早已乐开了花,被人认可总是令人欣慰的。第一次手术的成功,为我接下来开展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首例胆囊切除术
病人家属为我们献上哈达
和第一例胆囊切除术患者合影
◆顶住压力 完成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我此次入藏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协助当地搭建起一个腹腔镜中心,开展腹腔镜手术。我们中山市人民医院为此捐赠了价值130万的腹腔镜系统以及腹腔镜器械,并于5月4日组装和调试完毕,于5月9日成功地开展了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填补了工布江达县腹腔镜的空白,走在了林芝地区其他县医院的前列。
5月、6月是当地的虫草季节,藏民老老少少都上山挖虫草,基本有病也是忍着,所以外科手术较少。6月25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工布江达县,历时1个半小时,我成功完成了第一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按理说,这样一台手术对于一名普外科医生来说根本不值一提,但“胆石症”是工布江达县最高发的外科疾病,“胆囊切除术”占到了百分之六七十。在海拔3600米的手术室里完成的本县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宣告了工布江达县真正进入了腹腔镜微创时代,意味着当地农牧民不用为了一个胆囊手术舍近求远去林芝甚至拉萨治疗,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所以,绝对值得纪念。
说起这个第一次,也是有一个小插曲的。患者格桑曲珍,50岁,患有“胆石症”多年,此次原本是来开转院证到林芝市人民医院手术的,我们郝昆龙院长告诉患者家属我们医院也有腹腔镜了,可以在这里手术,但是患者家属还是要转院。他们认为县医院技术不行,害怕在这里手术做不好,当时还找了医院的同事来给院长说情。郝院长拍着胸口说:我们有中山来的援藏老师,我们的技术比林芝市医院还要高。在院长的劝说和保证下,患者最终留了下来,但这无形中却大大增加了我们手术的压力。还好,我们顶住了压力,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恢复非常好,病人3天出院。
此后,我们的口碑就传开了,当地的患者再也没有要求转院的了。后来,听说当地人到医院,先问有没有援藏医生在,有的话才做进一步检查时,我在心里非常欣慰。
首例腹腔镜手术
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不畏险途,下乡义诊送医送药
在藏区做医生,需要全面的医学知识。因此,在做好专科工作的同时,我还要温习内外妇儿其它专科的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病痛。除了医院里的工作外,我们还要下乡调研,入牧区义诊、送医送药。但前往牧区的路,不仅遥远,还险峻,往往一路乱石和泥坑,坡陡路滑,蜿蜒曲折,下雨的时候更是泥泞不堪,有的时候车子爬不上坡,还要下车走路并推车。所以,在藏区做医生,不仅要知识全面,还要身体好。
任何一次下乡都令人难忘。去娘蒲乡岗朗村的术后病人随访和义诊,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6月22日下午16时许,经过三个半小时多的山路颠簸,车数次地抛锚后,我、卫才权医生和县医院郝昆龙院长终于抵达了海拔4710米的岗朗村牧区夏以松多商店,车子实在是没办法再继续前行,我们就和老板商量想借用他这个帐篷,临时做了个医疗点。老板一听我们是援藏医生,非常热情,给我们送饮料,帮我们搭建临时诊疗点,听说有医生上来义诊,牧区的很快藏族同胞放下手中的活,虫草也不挖了,都聚集到了藏包里来。还有人帮我们把贡桑从海拔5100的牧区也接来这里。我们也顾不上旅途的辛劳和高海拔带来的不适,立即投入到诊疗中。
贡桑是我的一位特殊病人,是一个肢端肥大的病患。3月底感觉肚子痛得吃不下东西,于4月初到县城诊所打了5天点滴不见效,后来到县人民医院求诊。急诊科医生看到贡桑的情况后,非常紧张,认为她需要到林芝市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治疗。我看过病人后,认为贡桑的情况确实比较特殊:贡桑肢端肥大、胆囊结石多发,胸廓畸形导致胆囊靠近胸腔,这就算在内地也极少碰到。我和麻醉师卫主任查阅文献,连线中山,经过讨论我们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在县医院为贡桑做手术。胆囊切除手术非常成功。这次术后随访,贡桑恢复得非常好,我们也给她送来一些消炎利胆的药和胃药,方便平时备用。看过贡桑后,我们继续给其他等待的村民看病。给他们分发了一些药品,做了一些生活习惯和饮食方面的健康指导。在闷热的帐篷里看了约10个病人,我早已忘记了刚到时产生的不适,我想在海拔4710米看病,应该不是所有医生都有的经历和体验吧。
白朗沟义诊 为藏民量血压
朱拉乡嘎崩村义诊
娘蒲乡岗朗村回访胆囊切除术患者贡桑
多次下乡送医送药中,最危险的一次要数去阿沛村果园沟虫草基地的送医送药。在虫草季开始前,我曾随同援藏队王书记去过一次,直到现在还有些后怕,路之险,山之陡,加上到处是积雪,感觉当地农牧民用生命在挖虫草。但虫草季节,村民大多都住在山上,加上长期生活在高寒地区,跪在地上挖虫草,以及当地的饮食习惯,肠胃、肝胆、关节等疾病比较常见。我们也想力所能及地送去一些医疗保健用品和常规药品。
6月26日,我们约好了进山送药,再次亲身感受到了“虫草路”的惊险:一边是陡峭的山路,一边就是悬崖,一条满是石头的机耕路只容一辆车通过,途中有的地方还遇到石头横在路上或者塌方,遇到坡陡时,车子爬不上去,我们都要下车走路,并帮忙推车。有很多个如果,车就掉下去了。如果轮子稍稍打一下滑,或者路基稍稍松一下,车晃一晃可能都会掉下去。这种险,我已无法用文字来形容。
去果园沟路塌方了
果园沟送医送药 为贡觉丹巴检查
我们为牧民贡觉丹巴家复查了身体,并送去常用药品。贡觉丹巴是中山援藏工作组实施的“肝胆相照”医疗公益行动中的受益者,在筛查中被查出肾旁边有个包块,经过进一步检查,结果是肾癌早期。目前经过治疗已经康复。我们送上了药品,帮忙他检查了身体,并给予了一些医学建议,并留下了一些常用药品,分发给挖虫草回来的藏民。
在义诊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藏族同胞对援藏医生的期待和信任。很多时候,知道我们要去,村民们手里的活也不干了,早早围在一起等我们来。面对藏族同胞投过来的信任的眼神,我也在义诊中把自己变成全科医生,除了主要看消化系统疾病,也看妇科、儿科。通过多次下乡调研、义诊,我们初步掌握了工布江达县的疾病谱,为我们县医院的医疗建设提供很好的参考。
◆手术带教 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做手术不是我的全部使命,我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是要在援藏的5个月内教会本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因此从第二台手术开始,我就更注重于手术带教,而不是样样亲力亲为。
说真的,带教远比自己手术风险要大,手术中稍微出现一点差错,就会呈几何倍数地增加手术难度。比如一次当地医生在分离胆囊床的时候切的太深引起肝脏出血,这花了我将近半个小时来止血,大大增加了手术风险。有的同事说,老师你就自己做吧,反正你也就只呆几个月,何必冒这个风险呢?但是我深深地知道我的使命:如果我不教会当地的医生独立完成手术,当我走了,一切又将停滞,那么我来援藏又有什么意义呢?接下来的每一台手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在旁边做助手,让当地医生主刀,给他们讲解剖,讲每一步的注意要点,一点点地指导他们。
除了手术带教,我还通过讲课、查房带教。我讲课时不做讲义,因为我讲完课后,我会要求同事们自己做讲义,自己再来讲一遍,并邀请其他科室医生来听,我做点评、总结。通过这种训练,实现教学相长,让我们的医生更好地掌握手术和治疗要点,也锻炼了讲课水平。腹腔镜设备虽然对于县医院的医生来说,都听说过,但没有亲自操作过,设备到来之前,我通过模拟设备提高同事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并在实际的手术中指导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尽快上手。目前,在我的带教下,医院的医生在外科手术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可以独当一面,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保障健康 关注援藏干部身体健康
在藏干部、援藏干部为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生活上往往两地分居,三地分居,甚至四地分居,为了大家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在身体上也承受了高原环境对健康带来的损害。在藏期间我除了完成医院的工作外,还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要为我们的援藏干部以及来藏考察、援助的各界人士提供医疗健康保障。我发现援藏干部在进藏前,没有更加全面专业的体检,进藏后也没有很好的自我保护。
我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体检建议:体检要更加全面,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心脑血管方面的体检,排除潜在风险;加强在藏期间健康保健,建议配备了血氧仪和电子血压计,随时自我监测;援藏医生跟进,要及时指导药物治疗,避免积小成大,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对于每一批来藏考察或援助的领导和爱心人士,都会给予健康宣讲,给予医疗保健服务,让他们在藏期间消除了对高原的恐惧,以及消除高原不适,让更多的人进藏考察援助,进一步促进工布江达经济的发展。
◆收获感动 珍藏这份宝贵的人生财富
5个月的时间,我已经逐渐适应了工布江达县的高海拔和气候,熟悉县医院的角角落落,也熟悉了县城的风景。我曾在海拔3600米的手术室里做手术,也曾在海拔4700米的藏包里给藏族同胞看病,曾气喘吁吁爬过积雪覆盖的山路,也曾胆战心惊地经过险峻陡峭的泥石路……这些都成了职业生涯中宝贵而独特的体验;这些都为了一个目的——发挥自己专业所能,更好地为工布江达县藏族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在这里也收获了很多感动:做完手术后,病人和家属对我真诚地感谢时;牧区义诊时,藏族同胞脸上流露的尊敬和感恩;医院带教时,同事们投来的赞许和信任的眼神……这些都将是我值得留存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希望随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山同行们的接力,推动组团式医疗援藏深入开展,推动工布江达县医疗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34/id/1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