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散文随笔  >> 正文

热血男儿 志在冲天

  发布时间:2019-04-29

  联合二支委会  罗祥  


    1923年8月8日,广州的夏季潮湿闷热。

一架军用飞机稳稳地滑上跑道,转眼升上了天空,在广州市上空飞行了两圈后,徐徐降落在大沙头机场。当时,国内外的军政各界重要人物应邀见证了这次不同寻常的飞行。这是由中华民国大元帅府航空局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杨仙逸领头,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架军用飞机。宋庆龄作为第一位乘客,为飞机赢得了一个响亮名字——“乐士文”(宋庆龄英文名字Rosamonde音译发音,即“玫瑰世界”“美好前程)。

英雄有出处,故乡在北台。我曾在南区良都文化公园“志在冲天”的雕塑下,瞻仰过被孙中山誉为“中国空军之父”——杨仙逸的绝世风姿。也曾在《南区志》人物插图中仔细端详过这位人如其名的英俊男子,甚至能想象他驾机在天空风驰电掣的模样。当我走进杨仙逸的祖居地——南区北台村,关于英雄的传奇和巷间逸闻似乎依然寄存在那些鳞次栉比的侨房老屋上,放射出恒久不灭的光芒

 

“空军之乡”寻觅英雄

 

今天,如果通过无人机从北台上空航拍俯瞰,就会惊奇地发现,北台周围的山脉好像一架准备起航的飞机,犹如鲲鹏振翅,恰似雄鹰高飞,似乎冥冥中早就注定了这里的热血男儿志在冲天的命运。在这个人口不足1500人的小村,同一时期出现10位航空志士,许多研究中国近代航空史的专家学者,对这一现象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1903年12月25日,祖籍北台的杨仙逸在檀香山荷梯里街戏院第一次聆听孙中山激情演讲,从此革命救国的种子便在这个12岁的富家少年心里生根发芽。与传统社会倾向于要求子嗣读书进学、升官发财不同的是,出身寒微,凭借胆识和能力成为檀香山商界风云人物的杨著昆,他认为儿子仙逸的成材之路不能局限于科举一途,而是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多途径、多侧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也有人说,生逢乱世,章法全无,即便是富甲一方的以杨著昆为代表的老一辈华侨,也难保无虞,他们仗义疏财,投身革命,以应对未来的变数。经孙眉介绍,杨著昆与孙中山从相识到相知,成为早期的兴中会成员。出于对孙中山的敬仰,杨著昆把长子“仙镒”,改名为“仙逸”。1909年,在杨著昆的建议下杨仙逸从夏威夷大学预科毕业后,又转到加利福尼亚哈里大学攻读机械专业。毕业后为响应孙中山“航空救国”主张,又转到纽约茄弥时大学航空专科,攻读水陆飞机结构性能及驾驶等技术专业,成绩优秀,获美国航空协会授予制造飞机兼飞行员的甲种学位和万国飞行会水陆两栖飞行的执照,成为檀香山华侨擅长飞行技术的第一人。

一个初夏的午后,我沿着北台著昆大街一路前行,来到了杨仙逸祖居。房子坐西北向东南,面阔两间,青砖墙,硬山顶,砖木结构,灰塑彩画依稀可见。屋顶瓦片的缝隙里生长着流苏瓦松仿佛最后的守望者,在午后的光线里为我这个好奇的探访者讲述往事。祖屋虽无语,观者已自知。1919年,杨仙逸受孙中山电召回国,出任“援闽粤军飞机队”总指挥,率飞机队轰炸叛军莫荣新部,为打败莫荣新部立卓越功劳。1920年8月杨仙逸与张惠长2人驾机,1人驾驶、1人投弹,把广州观音山叛军指挥所炸得粉碎,安然飞返虎门。这是中国空军第一次大突破,被孙中山誉为“是一次意想不到的胜利”。之后,他到日本、美国等地向华侨募捐,共购回飞机12架(其中四架为父亲杨著昆所捐),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空军队伍。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英雄殁于1923年秋。为攻打军阀陈炯明,检查水雷时不慎爆炸,杨仙逸壮烈牺牲,时年32岁。孙中山在无限悲痛之中含着泪水,伏案写信给杨著昆。他在信中十分痛切地说:“仙逸罹难,使我如失右臂。”杨仙逸下葬时,孙中山还为其墓碑题写了“杨仙逸之墓”五个大字,以志永久哀思。1927年,英雄魂归故里,骸骨回葬于香山县一区新村(今属东区)蟛蜞山(今紫马岭公园内)。如今,枪炮已经远去,鲜花不知何方。但我们依然会在和平的街市中流泪。每当进入紫马岭公园,经过英雄坟冢我都会深鞠一躬,珍惜英雄,如同珍惜这现世。

                    

             阡陌闾巷英雄云集

陌上人如玉,志士世有双。从“空军之父”到“军航先驱”,再到“中国TNT炸药之父”,阡陌闾巷英雄云集。一连串熠熠生辉的名字足令世人无法小觑这个古村落。

从某种程度而言,杨仙逸用昙花一现式壮烈一生彪炳史册,同样祖籍北台的杨官宇则是以传奇经历在北台英雄谱上熠熠生辉。这位并孙中山誉为“军航先驱”的青年才俊,从1921年随杨仙逸到美国图强飞机公司飞行组学习飞行技术开始,到1943年秋任美国陈纳德空军志愿队中国人员管理处副主任职务,杨官宇驾驶飞机在自己彪悍人生天空中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轨迹。

传奇的身世与璀璨成就背后,同样站着一个无比壮丽的生命。从杨仙逸祖居前行不到500米就是杨官宇故居(著昆大街28号)。房屋坐东北向西南,建筑整体色调呈米黄色,1楼右侧为凹门廊,门口上挂有“杨官宇故居”匾额。2楼有前廊,正面墙上的门窗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即左右各1个木门和铁窗。女儿墙上有倒心形和涡卷状灰塑装饰。隔着低矮的院墙,我探身向院中张望,仍有人居住。是杨氏族人,还是临时租住的外来人家,不得而知。

或许正是因为出生在同一地理空间,他人的荣耀,不但令一起成长的伙伴备受鼓舞,还会令曾经的邻人义无反顾的勇往直前。在《南区志》中,我找到了杨官宇的玉照。英雄一身戎装照,目光如炬,有一种波光粼粼的清澈感。1928年冬,杨官宇和张惠长发起的飞行全国活动,历时38天,安全飞行过5600公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飞将军”。1931年春返粤任广东航空学校校长。抗战胜利后,官宇辞去军职,转入陈纳德空运大队,任该大队柳州站长。1949年经澳门转赴檀香山定居。1970年逝于出生地檀香山,英雄完美谢幕。

1921年冬天,29岁的祖籍北台的檀香山华侨林炳光应孙中山邀请,回国任广州石井兵工厂总工程师,研制出当时最先进的烈性无烟炸药,孙中山称其为“中国TNT炸药之父”。据闻,林炳光是与孙科是同窗好友,在美读书时即加入同盟会。其回国支持革命时行色匆匆,身无长物,时正冬天,孙中山便赠其大衣1件。他一直把大衣带在身边,去世后由后人保管。2002年,林氏后人将该大衣捐赠给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有人说,英雄往往以集体的形式出现,我深以为是。敬佩传奇英雄的同时,我更忍不住对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心生景仰。

1910年,孙中山到夏威夷组织同盟会秘密团,会长杨广达就是北台人,后应孙中山聘请,先任粤汉铁路驻檀岛办事处主任,后返乡接任实业局长及中山县县长。会员中的杨华业、刘德耀、林田、林润、林润樵均为北台人。除杨仙逸、杨官宇外,北台村还有不少热血青年积极参加空军,跟随孙中山革命,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中国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副官的杨孟东曾帮助宋庆龄的“保盟”组织,多次把救灾物资医药军需品等机智地运往延安。有如杨仙逸堂弟杨华焯在运载部队物资飞越驼峰路线时不幸牺牲;杨仙逸亲侄儿杨添森从美国回国参加护法运动、参加空军队,在执行任务时遇难于潮州山。加上杨标、杨捞、杨耀森、杨金海、刘照培等,北台村出了10位空军飞行员。

人生有年轮,小村有节奏。百年前的传奇与精神依然能够激起后人激情。如今北台村正大力挖掘打造名人文化品牌,放大名人文化基因,塑造独特的空军主题牌文化特质,一个独特魅力的新北台即将呼之欲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80/id/2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