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员作品 >>  学习心得  >> 正文

奔向延安

2017年农工党东莞、中山市委会骨干党员延安学习培训感悟

  发布时间:2017-05-26

    魂牵梦绕,奔向延安。

    也许是情感在体内积蓄太久,当我从徐徐降落的飞机上,俯瞰沟壑纵横黄土漫天的延安大地时,在深嵌于记忆的情感与现实场景猝然对接中,竟错愕不已沛然莫御,我仿佛被抛出熟悉的日常世界,巨大的未知将我裹挟。

    熟悉?陌生?记忆之门轰然开启,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宝塔山、延河、杨家岭、王家坪)和实物彼此对照,依次鲜活。这是我抵延首日的真实感受:亢奋激动,又怅然若失。那个时期,多少理论才俊和文学青年,克服重重困难奔向延安,成为流行一时的政治时尚。共和国开国那批超世之杰,就在这块黄土地上运筹帷幄,谋定天下。然而这块黄土地似乎却又这么平实普通。

    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静坐于中共创建于1943年的培养基层干部的党校——中共延安市委党校,我心生敬慕,且满怀期待。《延安时期的统战理论及其经验启示》专题教学的授课老师为学院派教授,讲起延安时期的统战理论如数家珍,不负众望。尤其是在“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的两点建议(一是在国家政权机关中要重视安排和使用党外干部;二是民主党派必须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可谓切中肯綮,既对执政党的执政雅量提出恳切的政策建议,更对参政党的“有为才有位”的政治担当及时鞭策和激情鼓励。

    如果说教授课堂授课具有“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式的理性风格,那现场教学的两位女教授则是激情善辩,甚至还有些挥斥方遒的巾帼味道。我们人手一只小马扎,在枣树下在窑洞边,井然而坐,颇有些树下悟道的古风。女教授则手持话筒现场讲解,近40分钟的演讲妙语连珠,文采飞扬。我不禁私下与学友感叹,把她们的演讲直接转换成是文字,无需修改,就是一篇质量上乘的理论佳作。

    在枣园革命旧址,第一位女教授以《“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为题侃侃而谈,并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两会要拒绝三手代表”切入:“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要知道“你”不称职,就意味着人民的缺席,群众的失语,民主就无法体现。最终的结果就是,“你”不把群众放心上,群众就不会把“你”留台上。同样对包括农工党在内的民主党派发出谆谆告诫,震耳发聩,如芒在背。

    在抗日军政大学旧址,第二位女教授以《弘扬抗大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题,面对这群不乏博士教授组成的学员队伍,神色泰然娓娓道来。延安抗大精神,即为崇高理想英勇奋斗的精神,这是毛泽东构建的延安精神的主线与灵魂。并提醒大家要以史为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也与我们这次“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培训主题高度契合。那些生长在窑洞旁边的古老枣树和刺槐,从斜刺里探出身来,打量着我们这些好奇的“朝圣者”。与其说被用来证明其红色基因,不如是在昭示延安精神的蓬勃新生和后继有人。

接下来,培训开启参观革命旧址模式。在面对现有445处革命旧址和大量珍贵的文物、照片资料,仅市区就有168处革命旧址的延安,一时我竟无所适从。宝塔山、杨家岭革命旧址、王家坪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局革命纪念馆等等,只能按图索骥,一路行将过去。在历史的时间纵轴上,眼前似乎又重现了延安13年的革命圣地景象:

艳阳高照的边区,成群的进步青年在延河两岸随意漫步,革命家在窑洞旁思索讨论,健壮的陕北汉子敲起了腰鼓,人欢马鸣绸带飘扬……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文安驿镇梁家河村——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插队7年的村庄。简陋的窑洞、原始粗笨的劳动工具等展示再现,让我们隐约看到一个不满16岁少年的艰辛淬炼和奋力蜕变。毋庸置疑,梁家河的艰辛生活滋养的不止是一位淳朴、稳健、自信、以民为本的领导,还给了我们整个国家实干兴邦、筑梦圆梦的坐标。

走出梁家河知青窑洞旧址,猛抬头看见后面的黄土崖上,远远的矗立着一株槐树,又好似枣树,虬枝峥嵘仿佛一炉迸溅的铁水突然遇冷凝固:树冠的枝杈一部分指向湛蓝的天空,一部分深深插进厚厚的黄土。这莫不是我们干事创业的应有姿势,心怀希望,扎根基层。

学习培训转瞬即逝,返回中山的第二天晚上,在学员手册上再次回望延安时,我依然激情未泯。奔向延安是目的地,更是新起点。借用延安党校学员手册致学员的一封信的一句话与诸君共勉: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自觉成为一名延安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吧。

 

作者:罗祥,农工党中山市委会联合二支委会党员、农工党中山市委会文体宣传工委会副主任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76/id/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