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组合拳”建立职教体系 筑人才高地助推产教融合
2016年,我市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先后出台了《关于统筹全市镇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实施方案》、《中山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暂行)》、《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等政策文件。同时,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德合作职业技术实训基地的建立,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引入正在酝酿中。一条条政策频频出台,一项项措施接连不断,直指中山职业教育发展,当中释放了怎样的信息?近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焦兰生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我市面临着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型,由“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中山质造”转型两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中山打出一套“组合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培育城市新的比较优势,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夯实未来我市实现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高新产业阔步崛起、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
■转型升级,培育新优势亟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记者:焦市长,您好。去年以来,我们留意到我市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除此之外,我市正在筹建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直指职业教育,有怎样的背景?
焦兰生: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拥有足够数量的产业工人队伍日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特别是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选择。举个例子,德国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依然坚持以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继续保持着较强的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其关键就在于重视“德国制造”,打造“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扬“工匠精神”。因此,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大国工匠”,已成为我市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
从我市的情况来看,省“十三五”规划将中山定位为“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随着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战略性通道的加快建设,利好因素逐步释放,我市面临着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转型,由“中山制造”向“中山智造”、“中山质造”转型两个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中山如何在新常态、新形势下,培育和营造新型的比较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抢占制高点?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够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努力创造环境和条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谁就能够抢占竞争高地。作为制造业著称的城市显然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我市打造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打出一套“组合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夯实未来我市实现传统产业加快升级、高新产业阔步崛起、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基础。
■培养一批适合新旧动能转换的工匠型人才
记者: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解决我市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哪些“瓶颈”?
焦兰生: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市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目前,全市有近6万名职校生。不过,受大环境影响,目前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仍然不高、吸引力不强;职业院校特色优势不明显,产教融合不深;学生学业上升通道狭窄,职业发展后劲不足。比如,目前中职学校教育存在着资源布局零散,重复投入、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专业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未能真正着眼全市产业发展布局和需求,各中职学校办学“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情况较为突出;办学成本的增加造成镇区办学意愿下降,积极性不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