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山要闻  >> 正文

火了特色手信 鼓了群众腰包

作者:统筹/记者 隋胜伟 采写/记者 梁东麒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时间:2018-05-15

  销路被打通——云南昭通的蘑菇和天麻,广东封开的山蜜糖、德庆的“白玉节瓜”、怀集谭脉西瓜、广宁的水果玉米、潮州的狮头鹅和茶叶,一批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摆上了中山市民的餐桌。
  人员在流动——365名优秀干部常驻肇庆市和潮州市的131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贫困地区4546人实现转移就业、就近就业、自主创业。
  村容在变化——2341户完成住房改造,2279个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一美化”项目正在实施。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中山市定点对口帮扶肇庆市封开、德庆、怀集、广宁县和潮州潮安区、饶平县,并与云南昭通市共同推进扶贫协作工作,经过近两年时间,被帮扶地区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市扶贫工作队帮助肇庆双象村销售瓜果。(资料图片)记者 孙俊军 摄


  ■产业扶贫火了特色手信
  “扶贫要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5月11日,对口帮扶德庆匝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饶海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德庆匝村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条件优越、适合农产品种植,市公安局驻匝村工作队大胆创新,推出“3+2+N”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饶海新说,他们结合当地的名优特产和资源优势做文章,通过引入优质节瓜品种,采取“合作社+基地+扶贫户”的运作模式,分两期建成50亩农田,短时间内便让村民增收。此外,还通过打造节瓜种植示范基地与乳鸽养殖基地,创立扶贫基金,打造绿色农产品手信,促进居民家门口就业。
  饶海新告诉记者,他们还开通了“扶贫微店”。目前当地的米、马蹄粉、绿色节瓜和初生蛋等绿色产品,已通过“匝村优品”微信公众平台在网上销售,进入了中山乃至省内城市居民的餐桌。目前手信产品已经在市场上热销。这种模式成为一个样板,在定点对口帮扶的肇庆市封开、德庆、怀集、广宁县和潮州潮安区、饶平县全面开花。
  ■引进项目鼓了群众腰包
  真正实现“造血式”扶贫,需要有可以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支柱的产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德庆县的匝村,市公安局联合帮扶工作组为该村引进了南药加工生产企业。这个项目总投资约300万元,建成后按常年原料充足可加工新鲜巴戟、何首乌5000多吨,日处理药材80吨,年产巴戟、何首乌成品600多吨,年销售收入约1000万元,税收20万元至30万元。
  对口帮扶德庆东升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吴智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工作队引入省内农业专家智力支持,扶持建设东升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面积共100亩。合作社与药材公司签订合同,包产包销,以不低于每公斤3.5元的价格全量保价收购鲜药材,解决贫困户种植产品的销售问题。仅此一项贫困村民户均可增收约5万至6万元。
  在云南昭通,类似的产业协作精准对接,也在发挥作用。市人大、市农业局、市经信局、工商联等部门组成产业帮扶考察团发动企业到昭通投资。市经信局初步完成了《昭通市和东莞中山扶贫协作共建昭通粤商产业园实施方案》和《关于产业扶贫协作昭通粤商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分工方案》。广东鸿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中山企业达成合作意愿。中山食品进出口公司已建成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体验店,广东菜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线上+线下”销售昭通特色农产品,中山健禾医药公司已在大关县注册建设大型中药材基地,中山卉盛农业发展公司正在盐津县庙坝建设4000多亩的大型苗木花卉基地。
  ■新农村建设现勃勃生机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从各镇区134家企事业单位选派365名优秀干部组成131个驻村工作队和4个驻县工作组,分别常驻肇庆市和潮州市的131个贫困村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我市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已帮助解决贫困户实际转移就业、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人数达到4546人,构建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长效脱贫机制。
  我市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中心,打造生态美丽新农村,立足各乡村实际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利用省市扶贫开发资金,按照省“每年每村安排不少于30万元资金到对口帮扶相对贫困村”的要求,我市已划拨市财政启动资金和帮扶单位自筹资金6664万元到131个定点帮扶村,平均每个村的扶贫资金50.9万元,超额完成省的任务。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道路交通条件、美化乡村环境、安全设施保障等方面。我市还深化与昭通扶贫协作工作,不断创新帮扶模式,为扶贫协作注入新的活力,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3亿元,帮扶效果显著。
  目前,我市已完成131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一美化”项目2279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71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543个,已完成住房改造2341户。当地的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展现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http://www.zsngd.org.cn/Article/View/cateid/61/id/1573.html